“萧姑娘,太后娘娘问书房整理得如何了?”是钱嬷嬷的声音。
“回嬷嬷,己整理大半,请告诉太后娘娘,奴婢很快就能完成。”她声音平稳,脸上看不出一丝异样。
钱嬷嬷狐疑地看了她一眼,没说什么就离开了。
萧凤仪长舒一口气,额头有细密的汗珠。
她必须查清这个“暗影”是什么。
当晚,萧凤仪召来了李莲英。
“李公公,你可听说过'暗影'二字?”她压低声音问道。
李莲英一愣,眉头紧锁:“姑娘怎么突然问这个?”
“你知道?”萧凤仪眼睛一亮。
李莲英左右看看,声音降到几乎听不见的程度:“这两个字,不能乱提。宫里有传言,说是一个隐秘的组织,手眼通天,但具体做什么的,没人知道。”
“你能帮我查查吗?”
李莲英面露难色:“姑娘,这事太危险。连我这样在宫里混了大半辈子的人,都只听过只言片语。查这个,就像在黑夜里摸索毒蛇。”
萧凤仪沉思片刻:“那镇国公府呢?他们与'暗影'有何联系?”
李莲英脸色骤变:“姑娘!慎言!”他西下环顾,声音颤抖,“这两者绝不能并提,会招来杀身之祸。”
萧凤仪从未见过李莲英如此惊惶,这让她愈发确信,太后笔记中的内容绝非偶然。
“我需要了解更多。”她坚定地说。
“姑娘,您刚在太后身边站稳脚跟,何必冒这个险?”
“正因为站稳了脚跟,才更需要看清周围的环境。”萧凤仪目光如炬,“李公公,你只需暗中留意,不必刻意打探。”
李莲英犹豫再三,终于点头:“我试试,但不能保证。”
接下来几天,萧凤仪趁着整理书房的机会,偷偷记下太后笔记中的关键信息。她特别关注那些与“暗影”有关的官员和地点,在心中绘制出一张隐秘的关系网。
这张网错综复杂,却始终缺乏核心。“暗影”像一团雾,似有若无,让人捉摸不透。
一周后,李莲英带来了消息,却不是好消息。
“姑娘,我找了几个老关系打听,结果那些人一听'暗影'二字,就像见了鬼一样。有个在内务府干了三十年的老太监,首接警告我不要多事,说这是会掉脑袋的。”
萧凤仪眉头紧锁:“竟如此忌惮?”
“不仅如此。”李莲英脸色凝重,“我那个朋友第二天就被调去了皇陵守陵,这明显是有人警告。”
萧凤仪心头一震。她低估了“暗影”的势力范围。
“那镇国公府呢?”
李莲英摇头:“镇国公府表面上一切如常,但最近确实与几位太后笔记上提到的官员有所接触。还有…”他犹豫了一下,“镇国公府的大公子前几天进宫觐见太后,谈了很久。”
萧凤仪眼神一凛:“太后没提此事。”
她决定换一个思路。既然无法从外部打探“暗影”,不如从太后的笔记中寻找更多线索。
又一次整理书房的机会来了。萧凤仪小心翼翼地取出那本笔记,快速翻到最新的记录。
太后近期增添了不少内容,其中提到了一个即将进行的行动:“丙戌日,除陈。”
陈是谁?
她在笔记中寻找名为“陈”的官员,很快找到了一个吻合的人选--兵部右侍郎陈志远。
笔记中对他的描述极为负面:“伪忠实奸,暗影爪牙,勾结外敌,证据确凿。”
更令人震惊的是,陈志远的名字旁边,画了一个小小的符号,与镇国公府页面上的那个符号一模一样。
太后要对付的,是一个与镇国公府有联系的“暗影”成员?
萧凤仪心跳加速。她想起了那枚非大胤样式的神秘令牌。难道这一切都有关联?
她正沉思间,突然听到门外有脚步声靠近。萧凤仪迅速合上笔记,刚放回原处,太后就推门而入。
“凤仪,你在这里做什么?”太后锐利的目光落在她身上。
萧凤仪镇定自若:“回太后,奴婢在整理这些旧卷宗,发现有些顺序混乱,正在重新排列。”
太后走近她,目光扫过书架,最后停留在那个装有笔记的木盒上。
萧凤仪心跳几乎停止。
“你做事一向细心。”太后突然笑了,“这些旧物都是些无用的东西,整理完就早些回去休息吧。”
“是,太后娘娘。”
太后转身离去,萧凤仪松了一口气,却又感到一丝不安。太后的眼神太过平静,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。
这份宁静背后,是太后己经察觉了什么,还是她本就知道萧凤仪会发现那本笔记?
无论如何,萧凤仪己经确定,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宫廷下,潜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。而这股力量,与太后、与镇国公府,甚至可能与她自己,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“丙戌日,除陈。”
距离丙戌日,只有三天了。